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北京市“十五五”时期城市照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北京夜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该规划以“一核两轴,四环多点”夜景空间结构为骨架,打造“夜京城”十四景,推动夜经济从“单点亮化”向“全域提质”跨越。
一、规划核心内容:构建全域夜景网络
《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轴,四环多点”的城市夜景总体结构,再现首都“昼夜”相得益彰的风貌。其中:
“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照明融合。
“两轴”:包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作为城市夜景的“十字骨架”。
“四环”:覆盖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形成环线联动网络。
“多点”:辐射中心城区以外的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实现全域覆盖。

在重点区域提升方面,《规划》聚焦文化遗产活化。例如,传统中轴线(钟鼓楼—永定门段)将完成15处遗产点照明升级,并打造数字主题灯光秀。同时,优化什刹海片区、永定河文化带等区域,构建“文化+生态”夜间场景集群。
二、“夜京城”十四景:多维度擦亮城市名片
《规划》重点梳理俯瞰、远眺、近视三类城市视角廊道,打造14处标志性观景地。其中,“看城市”类名场景包括:
香山香炉峰向东俯瞰全景:从高点视角呈现北京夜间天际线。
首都国际机场航线高空俯瞰:提供独特空中观景体验。
奥运观光塔向南眺望:结合奥运遗产,增强城市地标魅力。
中央电视塔向东俯瞰玉渊潭:融合自然与城市景观。
此外,规划还提到鼓楼远眺中轴线、京昆线看首钢大桥等场景,这些点位将通过城市高点视角,全景展示北京建成区风貌。例如,香山香炉峰和鼓楼作为关键观景点,将成为“夜京城”IP的重要载体。
三、运营创新:精细化调控与绿色升级
相较于“十四五”时期,《规划》在运营管理上实现重大突破:
从固定模式转向精细化调控:新增“重大活动保障”等级,根据季节、天气、客流动态调整亮灯时间与模式。例如,夏季将延长核心区域亮灯时间至24:00,冬季则根据客流高峰灵活调整。
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推进LED光源应用率从60%提至90%,结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耗降低30%以上。目标是通过“精细化服务+绿色化运营”,提升体验感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四、夜经济扩容:从单点突破到IP矩阵化
“十五五”时期,北京夜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空间格局全域统筹:打破“中心城区独大”格局,以“轴线引领、环线联动”构建立体夜景网络。例如,“十四五”培育的亮马河风情水岸、三里屯太古里等地标,将被串联成全域体系。
场景打造IP矩阵化:以“夜京城”IP为核心,构建多元化场景矩阵:
“夜京城·水韵”:串联亮马河、大运河等九大水系,打造120公里“蓝色夜间动脉”。
“夜京城·园影”:激活景山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九大名园,形成“绿色夜间拼图”。
特色游线:包括大美中轴线、美食观光巴士、长城文化夜游,推动“文化+生态+消费”融合。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袁帅指出,IP矩阵化运营通过沉浸式体验(如主题街区结合表演、展览)吸引年轻群体,延长消费时间。
五、经济价值:三重效能释放
《规划》落地将从三层面释放经济效能:
消费激活:灯光场景扩容直接延长消费时间和空间。例如,数据显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单日客流量超8万人次,成为全国热门地标。
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催生衍生产品(如特色纪念品)。
城市品牌提升:通过“夜京城”十四景(如香山俯瞰、鼓楼远眺)构建多维度城市名片,提升北京国际旅游吸引力。科方得智库张新原表示,IP矩阵结合重大活动灯光秀,将强化北京全球形象。
阿拉丁观察:
北京“十五五”照明规划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全域统筹布局:借鉴“一核两轴,四环多点”结构,打破中心城区局限,构建多层级夜景网络。其他城市可结合自身地理特点(如河流、山脉),实现“轴线+环线”覆盖,避免碎片化发展。
IP矩阵化运营:以核心IP(如“夜京城”)驱动场景多元化,融合文化、生态与消费。城市可打造本地特色IP(如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延长夜间消费,提升经济贡献率。
精细化与绿色调控:引入动态管理(如按季节、客流调整照明),并推广LED与智能系统。这不仅能节能30%以上,还能提升响应效率,适用于高密度城市。
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客流和消费数据优化照明方案。北京案例显示,灯光节期间客流量增长13%,证明数据化运营可放大夜经济效能。
产城融合与品牌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业协同,强化城市国际形象。其他城市可参考“夜京城”十四景模式,打造标志性观景点,吸引全球游客。
总之,北京规划通过创新空间结构、IP运营和绿色管理,为夜经济注入新动能。其经验强调:照明不仅是美化,更是经济引擎,其他城市可因地制宜,实现“点亮夜景、激活经济”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