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探秘冰川幻境——冰岛朗格冰穴照明设计

大件事要分享到:
《阿拉丁·设计》 2016-11-11 519

摘要:今年 9 月 15 日,在 DARC 奖颁奖典礼上,美得让人惊叹的冰岛朗格冰穴照明设计项目更是让评委们深深折服,不仅被评为最佳景观照明方案(低预算组),同时还当选了年度最佳项目。这期《评光论影》,就让我们“深入冰川”,一起来感受冰川与灯光结合所带来的震撼、奇幻之美!

  点评嘉宾:

  王璀玮 上海建旭灯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胡洪浪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环境设计所 副所长、项目经理

  吴江 贵州佑昌专业照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项目概况

  朗格冰穴深入冰川表面 30 米,长达 500 米,直通欧洲第二大冰川朗格冰川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冰川洞穴。与众多色彩缤纷的洞穴照明不同,EFLA 结合自然光和少量的颜色光精心策划出的灯光场景,让游客感受到了冰川世界的剔透、纯粹。

  设计师对整条冰穴进行了分段亮化处理,明亮区段中插入“暗道”, 通过明暗对比,增强游客体验。例如,当游客观看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灰层时,前面的通道是黑暗的,只有 50 米外的一面背光墙发出柔和潋滟的蓝光和白光。当导游完成解说时,洞穴壁上的灯便由远及近,慢慢地、渐渐地依次亮起,直至游客面前,给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整个旅程中最壮观的景象是一个横穿隧道的大裂口。照明设计师用灯光勾绘出这个长 200 米、宽 5 米、深 30 米的冰缝。当游客来到冰缝前,黑暗的冰缝便分阶段亮起,冰缝内部瑰丽而神秘的景象便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灯具的安装。冰穴的温度始终在 0℃左右,所以 LED 照明产生的热量必须降低到最少,以防止冰川融化。因此,EFLA 将照明设备抬高,防止与冰川直接接触,再通过由传感器和 DMX 控制器连接而成的严密网络,将每个光源的照明时间控制在 5~7 分钟。

  另外,为了不破坏冰川的美感,所有的设备都必须隐蔽起来。冰穴内的几个主题空间——礼堂、教堂和支柱大厅等,照明设备都被安置在祭坛、长凳、墙壁、地板以及天花板等地方,没有任何可见的装置。冰穴内的钻孔全部使用特制的照明专用蒸汽钻,各种线路和电缆的凹槽都设置在隧道拐角处。内置的灯具散发出舒适宜人的灯光,光线穿过不同厚度和年龄的冰层以及随时间沉积下来的灰层,继而生出无穷变化。

  编者按

  冰岛,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冰”岛,因为她国土的八分之一都被冰川所覆盖。冰川的神秘、壮丽、梦幻深深吸引着游客们,而去年 5 月开放的朗格冰穴则给了人们一个深入冰川,感受蓝冰世界的机会。今年 9 月 15 日,在 DARC 奖颁奖典礼上,美得让人惊叹的冰岛朗格冰穴照明设计项目更是让评委们深深折服,不仅被评为最佳景观照明方案(低预算组),同时还当选了年度最佳项目。这期《评光论影》,就让我们“深入冰川”,一起来感受冰川与灯光结合所带来的震撼、奇幻之美!


  评分

  《阿拉丁·设计》:从图片来看,朗格冰穴的照明设计给您感觉如何? 10 分为满分的话,您给打几分?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哪些不足?

  王璀玮: 冰洞内灯具和冰块的融合让我印象深刻,灯光透过冰壁凹凸面折射出不同的光世界,内透光照明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冷色系颜色的运用给人一种蓝天碧海深邃无限的视觉冲击力,犹如进入蓝色的仙境一般,简约而不简单,无不体现了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功底。这是一幅很唯美的冰壁画卷,让游客感受到荡气回肠的灯光魅力,给予 9 分以上。

  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在冰壁上做更多的文章,如在冰壁上安装显示屏,呈现开挖冰洞的历史场景,让游客回味过去,感受冰洞开凿的整个历程;还可以利用冰壁做些光影互动体验项目,增加洞穴观赏的乐趣。

  胡洪浪: 这个项目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极地环境状态。从图片而言,天人合一的韵味浓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暗藏与融入的方式进行了功能照明和装饰照明处理。与国内很多人工或天然景观不一样的是这里不会有太多刻意的铭牌说明,置身其中,能够让人有很多思考与感受的空间。通过极地的环境与对环境质地的恰当利用,达成目的。这些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结合诸多因素与背后的故事,能够给予 8 分的评价。

  吴江:先是眼前一亮,而后一股寒意,再来就是突如其来的通过晶莹冰雪折射出来的光亮,画龙点睛,令人印象深刻,我会给出 8 分。值得学习的是低调内敛的设计思路,以及所有照明设施隐蔽和融入整体的仔细用心。虽然未能身临其境,但个人感觉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展现。

  散热

  《阿拉丁·设计》:为了防止光源产生的热量让冰川融化,灯具的散热问题成了该项目一大挑战。您认为设计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璀玮: 首先,选用高品质的低热量 LED 芯片,将光源藏在灯具隔离壳内。其次,采用双层空气隔热,就完全可以解决隔热问题。

  胡洪浪: 本项目采用的都是 LED 光源,具有低热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极地环境中,我认为设计师要解决的倒不是灯具散热的问题,而是对灯具的品质、耐候性以及适应性方面进行更多的考究。

  吴江: 这个洞穴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个大型冰雕作品,灯具的散热和隐藏可以结合冰雕照明的方式来解决。采用低热量 LED 投光灯及条形灯具,部分产品可考虑定制的大功率 LED 光纤投光产品,其热量更低且更易于安装隐蔽。此外,还可考虑低压供电方式、定制散热构造灯具外壳、隐蔽的散热排风系统等线管散热敷设工艺。

  灯具隐蔽

  《阿拉丁·设计》:照明设计追求的“见光不见灯”在本案例中是如何实现的?与冰穴不同,岩溶洞穴的灯具又该如何隐蔽呢?

  王璀玮: 本案中设计师将 LED 灯具与冰块完美结合,藏而不露,内透发光,包括桌椅和标识灯箱都和冰块相融,既是艺术品又是照明灯具。关于溶洞内灯具隐蔽问题,目前,大多数往往借助于洞体内岩石或钟乳石的凹凸面和错落的位置将灯具掩藏其中。

  胡洪浪: 冰穴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极地环境,二是冰川质地。冰的质地能够更好地透光与传导,在冰川的整体质地中,由于纹路、表面等因素,所能够展现的就更为美轮美奂。我们所说的照明设计的“见光不见灯”无非是将灯藏在视线所不能到达的地方,然后通过各种介质将灯发出来的光传导出来,这个案例解决得非常好。

  吴江:本案灯具隐蔽就图片来看多为就地取材的冰雕、冰砖镶嵌、冰块堆砌的方式解决的,常规岩溶洞穴的表现形式和冰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岩溶洞穴的灯具隐蔽,在以往我们的案例经验中多数采用就地取材的岩溶塌陷零散石笋、钟乳石等构制艺术造型进行遮挡;或用钢筋、不锈钢网等制作模具构件,用水泥浇筑屏蔽器,而后外部再用仿真材质着色进行伪装。除了见光不见灯之外,在一些特殊部位的灯具布置上还需考虑不见光柱的特殊要求,这就需要结合现场的投射介质和投射距离、光束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了。

  色彩

  《阿拉丁·设计》:从图片中我们看到这个案例运用的颜色光比较少,而国内岩洞似乎都喜欢采用五颜六色的灯光,这是设计师的普遍审美情趣还是客观原因所致?对于这样的颜色运用,您怎么看?

  王璀玮: 这主要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国内溶洞作为景点,大多数游客抱着娱乐的心态来旅游,他们追求的是欢快、热烈的气氛,而国外旅游则以优雅高贵的休闲度假为主基调。对于国内溶洞五颜六色的灯光效果,本人并不喜欢,未来也将会用新的灯光手法去展示溶洞照明。我们在今年的婺源溶洞设计中就用主题灯光秀取代了传统的五颜六色的溶洞灯光效果。

  胡洪浪: 如果这个项目放在国内,估计就会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展现了,除了设计师审美情趣的因素外,更多的可能还是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这个项目中设计师尽可能地用一些单色或者少量彩光营造环境氛围,可能更多是为了契合项目的环境以及项目的景观定位。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本身就是斑斓多姿的,对于美的定位与追求与国外也不尽相同。坦白而言,我们所涉及的多数类似项目,使用的多为彩光,但会有一些变化与控制。对于这样的颜色运用,我不会有太多的看法,毕竟这中间有太多的差异性,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文化应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处理。

  吴江: 为什么我们的溶洞照明很多都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大家是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旅游的。归根到底是因为现在的观众是浮躁的、业主是有经济利益考量的、设计师可能是两边倒的,而作品载体又是不可再生和极易受破坏的,于是市场导向受低端的欣赏水平所限,往往大红大绿的灯会或是高端设备的堆砌就开始了,走入“看灯而非看洞”的误区。真实的溶洞地质景观被忽视和破坏,演变成“变色科技的狂欢”,其自然资源价值、人文价值、科普意义等都没有得到彰显。

  适度

  《阿拉丁·设计》:有人认为洞穴景观照明应该尽量展现原始状态,减少装饰光,有人却更喜欢用灯光进行再创造。您怎么看?

  王璀玮: 装饰光和自然光是相辅相成的,既统一又有分割,按不同场景各取所需。如有些洞穴通过灯光可以形成晶莹剔透、起伏不平的效果,这是自然光无法完成的;有些洞体内形成的天然缝隙,也就是一线天的自然光效果,这又是灯光无法塑造的。所以自然光和景观灯光是各取所需,互为所用。

  胡洪浪: 营造景观的过程本身就有人为的部分。对于环境因素丰富、区域文化特色饱满的洞穴景观,我不认为进行再创造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对一些环境因素不丰富、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的洞穴景观,对项目进行适应性、适度性的再创作是个很好的做法,传说也好、造景也好,能够让项目适度出彩、能够保证安全、能够让参观者络绎不绝就是好事。

  吴江: 我认为只要是照明布置设计,实际上就已经是再创作的过程了,只是创作是否适合的问题。照明设计应该基于不同的地质构造、本色、材质及位置高低等进行灵活的灯光搭配和布置。展现原始状态对于地质景观保护较好的溶洞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方向,一来形式清新、原真性较好,二来自然科普意义重大,是地质研究和宣传环保的较好办法。少用或慎用彩色光,通过自然光色来展现;从暖光到冷光亦有很多变化;同时避免大面积的无差别布光,通过不同角度的布光,正光、侧光、逆光甚至剪影等等,营造不同的照明印象。装饰光也不是都不用,比如说蓝色的背景能很好地衬托深远感和神秘性,利于表现主题的场景及特写印象。必要的彩色光点缀可以减少旅游的疲劳感和增加猎奇性,只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即可。

  综合课题

  《阿拉丁·设计》:谈谈您心中理想的洞穴照明项目是怎么样的。哪个项目达到了您心中的理想标准?

  王璀玮: 在我所做的几个洞体设计里,我越发感觉到洞穴照明一定要结合洞体结构进行设计,与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塑造主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影技术还原历史。未来的洞体灯光设计一定是灯光秀和互动体验相结合,洞穴照明将是灯光设计师的一片新天地。本人在这里不敢说有达到了自己理想标准的项目,我至今仍在孜孜追求探索中,灯光设计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胡洪浪: 我心中理想的洞穴照明项目一定是一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地方,设计师们能够巧妙地将洞穴背后的故事原型进行再度丰富,能够让每一处的景物在照明的作用下变得有血有肉有思想,能够让人看到后就可以被感染。当然,洞穴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尤其重要,处理好洞穴里的安全照明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对于是否有项目达到心中的理想标准,本人暂时还没有,因为每一个设计师本身都是强迫症患者,理想标准可能会被一次次的要求所打破。

  吴江: 洞穴照明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岩溶地质环境的生态照明、景观照明、智慧照明的综合课题。只有按照做课题的高度才能潜心研究并不断完善,地质、美学、技术、经济、人文等等,都要全面考虑和论证,只有这样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比较理想的作品。就拿我们中照奖获奖作品“贵州织金洞”来说,通过这个项目,我们积累了很多因为照明而衍生的科技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通过技术实现地质、科技、视觉、审美等多方面的联合,并在十几个系统中交融促进。即便如此也还有很多不足,尚需继续思索。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