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11月刊 NO.52 > 正文

【历史之光】一个电灯引发的专利纠纷案

2015-12-25 作者: 来源:《阿拉丁·设计》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近日,“人红是非多”的苹果公司在与ContentGuard提起的有关数字版权管理(DRM)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战中获得胜利。据悉,从2013年起,ContentGuard就曾向谷歌、亚马逊、三星电子公司、黑莓、摩托罗拉和HTC等高科技公司发起诉讼,积极“维权”。在照明界,也曾有过一桩非常著名的颇具戏剧性的专利纠纷案——爱迪生与斯旺的白炽灯专利战。

  近日,“人红是非多”的苹果公司在与ContentGuard提起的有关数字版权管理(DRM)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战中获得胜利。据悉,从2013年起,ContentGuard就曾向谷歌、亚马逊、三星电子公司、黑莓、摩托罗拉和HTC等高科技公司发起诉讼,积极“维权”。在照明界,也曾有过一桩非常著名的颇具戏剧性的专利纠纷案——爱迪生与斯旺的白炽灯专利战。

  没错,就是教科书上传颂多年的那位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 –1931)。他一生拥有两千多项发明,共获得一千多项专利,在二十一岁便拥有了第一项专利——投票计算器。

  而另一位则是同时期的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瑟夫·威尔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 1828-1914)。他在1848年就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资料,开始尝试往真空灯泡里塞碳化的细纸条,几经改良,1860年成功研制出“半真空碳丝灯泡”,但由于真空技术的限制,灯泡中残留的空气使得灯丝很快被烧断。这种仅有一两个小时寿命的灯泡根本不具有实用价值。直到1878年,真空技术成熟,具有实用价值的白炽灯——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才成功问世。1879年2月,在数百人的见证下,斯旺在英国纽卡斯尔公开实验展示了自己的成果。第二年,此项技术获得英国专利。

  现代电灯泡的发明有三大核心,首先是通电发光的灯丝;其次是真空或低压惰性气体以防止灯丝高温氧化;其三是长时间发光。斯旺的发明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这三项要求,在英国得以推行。

  而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爱迪生开始投入对电灯的研究。1875年,爱迪生在两名加拿大电气技师那里买下了一项电灯专利——往玻璃泡中充入氦气,以内置的碳杆通电发光。但碳杆的效果并不理想,爱迪生希望找到一种耗电少、发光强,且价格便宜的耐热材料作为灯丝。为此,他先后进行了1600多次实验。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将一根直径0.025厘米、碳化了的棉线作灯丝装进灯泡,抽出空气,通上电后,亮光持续了足足45个小时!爱迪生立马申请了专利。与此同时,他也继续寻找更好的灯丝材料,试验过的材料包括棉线、木材的细条、稻草、纱纸、线、马尼拉麻绳、马鬃、钓鱼线、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条、玉蜀黍纤维,甚至人的胡须和头发。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碳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了1200小时。后来,爱迪生派遣了很多人前往世界各地寻找适合做灯丝的竹子。直至1908年钨丝灯泡发明之前,日本竹一直都是供应碳丝的主要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碳化竹丝的使用爱迪生并不是第一人。早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就将碳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并成功发光,当时的试验已经可以维持400个小时,然而他并没有即时申请专利。之后他在与爱迪生的专利战中败下阵来,直到死后才被认可为电灯的发明者。

  1880年,爱迪生在新泽西成立生产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碳化竹丝灯泡,同时设立发电站和输电网等相应基础设施,使得电灯在美国迅速普及开来。电灯发明者的光环自然而然被戴在了爱迪生头上,他非常骄傲地表示:“我们将电灯做得这么便宜,以后只有有钱人才会跑去点蜡烛了!”

  但这时,斯旺也展开了维权行动。获得英国专利的斯旺控告获得了美国专利的爱迪生侵犯其专利,听着拗口,但事实上,斯旺比爱迪生早一年发明了碳丝电灯,因此获得了胜诉。最后经过协商,俩人达成庭外和解,于1883年共同成立名为斯旺-爱迪生(Ediswan)的电灯公司,在英国生产电灯。直到多年以后,斯旺将他的权益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这场世纪专利纠纷案才算落幕。

  在电灯领域,爱迪生确实不是所谓的“第一人”,他最大的发现,是用毛竹丝代替碳作为灯丝。而爱迪生真正的贡献,在于他此后发明的高功率的发电机、绝缘电线、分流电路等,大大促进了电灯的推广和应用,使“电灯变得比蜡烛还便宜”。专利保护对于发明创新必不可少,但如果无法将专利技术商用化、平民化,那么它永远都只是高高在上的冰冷条目和数据。正如当年马化腾以“山寨”的QQ聊天软件打败正版ICQ,靠的也是那份不断更新、不断深入人心的进取之心。技术需要进步,专利不该成为束缚。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